六.术中体温降低的效果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对混凝的影响
血小板功能减弱会降低凝血因子活性,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和出血量增加。低温还会导致静脉内的血液凝滞,很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
体温低于35℃,以下指标随温度升高而明显延长 以下指标随温度降低而明显延长:
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 (APTT)
凝血酶原时间 (PT)
凝血酶原时间 (TT)
(三)切口感染增加
体温降低会直接损害免疫功能,减少皮肤的血氧供应,以及蛋白质和胶质细胞的合成;同时,切口周围组织灌注不良,切口愈合延迟,导致伤口感染率增加。
术中温度低于 35°C 会导致伤口感染增加三倍,住院时间延长 20%。
摘自:张勇. 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J].新疆中医,2011.29(04).92-94.手术室护理512
(四)延迟觉醒
-体温过低时内脏血流量减少
- 肝功能下降
-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药物代谢减慢
体温过低会抑制交感神经活动,减少儿茶酚胺的产生,从而减弱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同时麻醉药在体内的代谢速度较慢,导致清醒和拔管的时间相对较长。
(五)代谢紊乱
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
-神经传导减慢
-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免疫功能障碍
-增加身体耗氧量
-内部环境的变化
体温过低会降低人体的代谢率,体温每降低1℃,代谢率就会降低6%。体温28℃时,新陈代谢率为正常的50%。
摘 要:于丁宁,李铎,体温过低的危害及其治疗[J].国外医学:外科国外医学:外科,2004,31(5):258-261。
七、术中体温检测方法
事实上,核心温度和体表温度之间的差异如果没有线性关系就很难估计,因此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监测体腔探头来准确检测核心体温
八、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
(一)心理护理干预
术前访视(评估):
通过术前访视,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做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在手术当天实施保暖措施,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防止体温过低。
同时,通过术前访视,增加护患熟悉度,有利于护患之间更好的沟通。认可,有利于患者和护士之间更好的沟通,减少患者的紧张情绪。缓解患者紧张情绪,降低对冷刺激的阈值。患者对冷刺激的阈值会降低。
(二)环境温度
动态调节室温 21-25°C。保持湿度在30-60%
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减少皮肤的热量散失,是预防体温过低的有效方法。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由中央空调控制,在病人手术开始前房间温度会调整到25℃,手术开始后才会调整到21℃ -23°C。保证患者不会受到影响体温变化的环境的影响。
(三)液体加温
A. 将输注液加热至 37°C:
将用于皮肤消毒和冲洗的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置于恒温器中并调节至37℃。使用前将其从恒温器中取出,以减少身体热量损失。
B、输血时输液加温器的使用:
在进行大量输血时,会使用输血加温装置,以保证注入患者体内的液体接近患者体温。
(四)使用保温设备
用轻柔的充气毯覆盖非手术区域,对体表施加一定温度的高对流气体施加于体表,以提高患者体表温度,减少内部热量至较低温度环境,并起到隔离身体与周围寒冷环境、透皮皮肤主动发热的作用。
(V)减少换仓曝光时间
A.制定标准化的职位安置流程,以减少职位变动的曝光时间
B. 特殊手术体位的定位
骨科:俯卧位
胸椎:侧卧位
泌尿外科:侧卧位
截石术→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等。
(六)防水
避免或尽量减少床单的浸泡。
在无菌床单上覆盖一层塑料袋(前提是不污染和影响手术野)。
手术期间防止大量冲洗液浸湿患者和床单。
适用于需要大量灌注水的手术,如泌尿外科手术(前列腺电切、经皮肾镜取石术等)、开放手术(肠癌开放根治、肝切除等)、妇科癌症手术等。
概括:
术中低体温现象逐渐引起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通过术前和术中控制体表和体腔散热,采取多种护理措施创造舒适的体内外环境,可以有效预防术中低体温。患者。减少 可以减少因体温过低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的住院日期,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有利于早日康复。